"乐呵的傻玩" 迁徙到 "来来来一科" 迁徙到"去去去(目标)学校", 迁徙到"去他妈的什么学校, 健康的圈子最重要", 迁徙到"哪有什么'竞赛', 只有专长是要点", 迁徙到"当下的状态". 底子不变: 得乐呵的...
第一重 很少说话 围绕自己娃进行了底层习惯改造 和缺点修补
第二重 娃改造好以后 围绕几个大咖 穷追猛打 攀亲戚 抱大腿 开始了学习具体某个学科的路线的学习 和改造(这里谢过丁爸 然妈 零爸 吴老师 还有好多大咖)
第三重 学习路线改造好之后 就开始了学习工具的交流(好书 名师 视频 纪录片 文章)
第四重 上面都搞定了 就开始逐步放手娃 让娃去奋斗 而我开始群里吹水 吹娃 黑娃的不归路
(学伴竞争也很重要)
导数的秘密
圆锥曲线的秘密
问“题”
京城老陈(原创)
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数学题。一个中学生捧着作业本恭恭敬敬站到了老师的面前:“老师,您看这道题怎么做呀?”
1、A老师是这样做的:
他声色俱厉地质问学生:“上课的时候你的脑子了都想什么呢?是不是在想着怎么玩游戏呢?”
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向家长告了一状——控诉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
回到家里,孩子挨了家长一顿打。
这样的老师不多,但是这样的家长不少。孩子在非常需要帮助的时候,没有得到切实的帮助。
2、B老师是这样做的:
她把学生拉到了身边,从如何理解题意,到每一步如何“列式”,非常详细地给学生又讲述了一遍——讲的比课堂上还细致。
学生听明白了,从心底里感谢老师。出门的时候,不仅说了一句“谢谢老师”,还给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
孩子回到家里,向父母述说了自己的老师的做法。家长心里真是高兴,为孩子能有这样一个“好老师”而感到欣慰。
数学考试结束了,学生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里。父母问:“今天考的怎么样?”孩子嗫嚅:“考的不好……”
“为什么不好?!”家长有些急了。
“后面那几道难题老师平时从来没给我们讲过,所以我不会做……”——孩子一肚子委屈。
家长的脸“刷”的一下变了,整个晚上都在埋怨老师的教学水平低,埋怨老师为什么不把所有的题都给孩子讲到了;同时,为孩子“摊”上这样一个老师从心里觉得倒霉。
这样的现象,在一些中学里常见。
3、c老师是这样做的:
我的女儿高中时就读于北京顶级名校——北京四中,她给我讲述了一件发生在同学身上的、真实的事情。
高一第一学期的一天,她的同学拿着一道题找到了老师:“老师,请问这道题怎么做?”
老师看了看题,略带严肃的表情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嗫嚅:“我不会……”。
看着学生为难的样子,老师没有一丝“慈悲之心”:“你不可能不会。你先从解题思路上考虑一下,下次找我的时候,一定要告诉我你都怎么想了!”
——没有告诉答案。
学生回到家里,向父母述说了自己的老师的做法。
家长暴跳如雷:“我掏钱让孩子上学,就是为了让孩子跟老师学。孩子要是自己能想明白了,还要老师干什么?”——但是,怕老师给自己的孩子“穿小鞋”,家长只能是“忍”了。
学生苦思冥想,还是解不出来,万般无奈,只得带着自己“碰了壁”的几种思路,站到了老师的面前,心想,这回准得“挨批”。
老师看了看学生的思路,和颜悦色地说:“你的思路很开阔嘛,我说你能行吧——你按照第二种思路,深入往下想想,接着干!”
——仍然没有告诉答案。
得到了老师的认同和夸奖,学生信心倍增,灵感也来了,很快想出了方法,列出了一步步的算式。但是,最后还是“卡壳”了。无奈之下,神情沮丧地又站到了老师的面前:“我说我不行,您非得说我行……”
老师看了看学生的算式,神采飞扬地说:“真不错!距离取得胜利只差一点了。你仔细看看第五步,认真想想……你肯定能行!”
——依然没有告诉答案。
经过了仔细的思考,学生终于看出了自己解题步骤的失误——解出了这道题。
学生兴高采烈地站到了老师面前:“老师,我做出来了,您说的对,我能行!谢谢您,老师。”
老师脸色略带“茫然”:“谢我?这道题全是你自己努力想出来、做出来的,谢我干嘛。”
在之后的日子里,学生满怀着自信,按照这样的方式,认真向老师学习如何寻找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不仅在课内考试成绩不错,还在课外比赛中获奖。
这时候的家长,笑得合不上嘴,才真正体会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4、“名师”“牛生”“牛父母”
(1)现在,“名师”很多。
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深谙“灌输”的精髓——何时用“漫灌”、何时用“喷灌”、何时用“滴灌”……游刃有余。
“灌”得好的老师,不是真正的“名师”——真正的“名师”是在从事“点燃”工作,使学生感到“自己原本就是一个天才”;
一位真正的名师这样说过:学生“懂得”——不是我“讲懂”的,而是在我引导下、自己“想懂”的。
(2)现在,“好学生”很多。
每天上课的态度极为认真,一心只想着要把老师今天给的“鱼”全吃下去、充分消化。
“听”得好的学生,不是真正的“牛生”——真正的“牛生”是整天琢磨如何从老师那里索取到“作用长远”的捕鱼技能(“渔”),最终甩开老师。
(3)现在,“优秀家长”很多。
学历高、理念新、方法多多——让自己的孩子无比崇拜,认为自己这辈子也达不到父母的水平。
只是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有多牛”家长,不是真正的“牛爸牛妈”——真正的“牛爸牛妈”是让自己的儿女能够感到“自己原本就是一个牛蛙”。
1、普通的父母管事:整天盯着孩子的作业和手机;
2、优秀的父母管人:研究孩子的学习动力和阻力;
3、杰出的父母建系统:研究什么样的系统可以——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化解学习阻力,让孩子的内驱力、家庭的一致性氛围和家校关系和谐的互动起来,依靠这套系统,形成持久动力,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