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问:
重言蕴涵式是表示推理形式的有效性的逻辑表达式。一个推理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若推理形式有效,则前提真时结论必真,两者间存在蕴涵关系。有效的推理形式仅与联结词和复合命题有关,不涉及非命题成分。有效的推理形式对应的是重言式,即无论对其中命题变项赋予何种真值,其总为真的蕴涵式。
例12:
例13:
重言蕴涵式列表:
日常推理示例:
定义与定理:
重言等值式是一类恒为真的等值关系,它们刻画了逻辑联结词的基本性质以及命题间的等价关系。
重言等值式列表:
等值置换定理:
等值置换规则(记作RP):若CA和A↔B为重言式,则CB亦为重言式
置换与代入的区别:
等值置换定理的证明:
综上所述,本节介绍了重言蕴涵式和重言等值式,前者用于表示推理的有效性,后者则体现了逻辑联结词的性质及命题间的等价关系。通过列举实例、定义重言后承及阐述相关定理,深入探讨了这些逻辑概念,并对等值置换定理及其规则进行了
kimi:
重言蕴涵式是基于逻辑推理的形式结构,其中推理由前提和结论组成。如果一个推理形式是有效的,那么从真前提必定能得到真结论,这构成了蕴涵关系。蕴涵式的前件是前提的合取,后件是结论。当推理形式只与逻辑联结词相关而不涉及非命题成分时,该形式有效当且仅当相应的蕴涵式是重言式。
以下是几个例子和相应的重言蕴涵式:
例12: 如果某甲是罪犯,则他有作案时间;他没有作案时间,所以他不是罪犯。
(p→q)∧⇁q→⇁p
例13: 或者逻辑学难学,或者没有多少学生喜欢它。如果数学容易学,那么逻辑学不难学。因此,如果许多学生喜欢逻辑学,那么数学并不容易学。
(p∨q)∧(r→⇁p)→(⇁q→⇁r)
此外,还有一系列日常推理中有效的重言蕴涵式,如:
A→A∨B
(∨引入律)B→B∨A
(∨引入律)(A∨B)∧⇁B→A
(∨消去律)(A∨B)∧⇁A→B
(∨消去律)A∧B→A
(∧消去律)A∧B→B
(∧消去律)A→(B→A∧B)
(∧引入律)(A→B)→((A→C)→(A→B∧C)
(∧引入律)(A→B)∧A→B
(肯定前件式)(A→B)∧⇁B→⇁A
(否定后件式)(A↔B)→(A→B)
(↔消去律)(A↔B)→(B→A)
(↔消去律)(A→B)∧(B→A)→(A↔B)
(↔引入律)(A→B)→(⇁B→⇁A)
(假言易位律)(⇁B→⇁A)→(A→B)
(A→B)∧(B→C)→(A→C)
(假言三段论)(A→B)∧(B→C)→(⇁C→⇁A)
(A→B)∧(A→⇁B)→⇁A
(归谬律)(⇁A→B)∧(⇁A→⇁B)→A
(反证律)(A→B)∧(⇁A→B)→B
(A→C)∧(B→C)∧(A∨B)→C
(二难推理简单构成式)(A→B)∧(A→C)∧(⇁B∨⇁C)→⇁A
(二难推理简单破斥式)(A→B)∧(C→D)∧(A∨C)→B∨D
(二难推理复杂构成式)(A→B)∧(C→D)∧(⇁B∨⇁D)→⇁A∨⇁C
(二难推理复杂破斥式)(A∧B→C)→(A→(B→C))
(条件输出律)(A→(B→C))→(A∧B→C)
(条件输入律)(A∧B→C)→((⇁C∧A)→⇁B)
(反三段论)(A∧B→C)→((⇁C∧B)→⇁A)
(反三段论)重言等值式是逻辑等值表达式,它们在逻辑上是等价的。这些等值式可以通过真值表方法、归谬赋值法或树形图方法来验证其重言性。
以下是一些重言等值式:
A∧B↔B∧A
(∧交换律)A∨B↔B∨A
(∨交换律)(A∧B)∧C↔A∧(B∧C)
(∧结合律)(A∨B)∨C↔A∨(B∨C)
(∨结合律)A∧(B∨C)↔(A∧B)∨(A∧C)
(∧对∨的分配律)A∨(B∧C)↔(A∨B)∧(A∨C)
(∨对∧的分配律)A∧A↔A
(∧幂等律)A∨A↔A
(∨幂等律)A∧(A∨B)↔A
(∧吸收律)A∨(A∧B)↔A
(∨吸收律)A∧(B∨⇁B)↔A
A∨(B∧⇁B)↔A
A∧(B∧⇁B)↔B∧⇁B
A∨(B∨⇁B)↔B∨⇁B
A∨(⇁A∧B)↔A∨B
A∧(⇁A∨B)↔A∧B
⇁⇁A↔A
(双重否定律)⇁(A∧B)↔(⇁A∨⇁B)
(德摩根律)⇁(A∨B)↔(⇁A∧⇁B)
(德摩根律)⇁(A→B)↔(A∧⇁B)
⇁(A↔B)↔(A∧⇁B)∨(⇁A∧B)
(A∨B)↔⇁(⇁A∧⇁B)
(A∨B)↔(⇁A→B)
(A∧B)↔⇁(⇁A∨⇁B)
(A∧B)↔⇁(A→⇁B)
(A→B)↔⇁(A∧⇁B)
(A→B)↔(⇁A∨B)
(A↔B)↔⇁(A∧⇁B)∧⇁(⇁A∧B)
(A↔B)↔⇁(⇁(⇁A∨B)∨⇁(A∨⇁B))
(A↔B)↔⇁((A→B)→⇁(B→A))
(A↔B)↔(A∨⇁B)∧(⇁A∨B)
(A↔B)↔(A∧B)∨(⇁A∧⇁B)
重言等值式揭示了逻辑联结词的重要性质,并且表明了真值联结词的可互定义性。通过这些等值式,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联结词组来表达所有真值形式。
等值置换定理说明了在特定条件下,一个公式可以被另一个等值的公式替换,而不改变整个表达式的真实性。具体来说:
A↔B
是重言式,则(A↔B)→(CA↔CB)
也是重言式。A↔B
是重言式,则用B替换A得到的公式CB
也是重言式。这一定理支持了等值置换规则(记为RP),即如果CA
和A↔B
是重言式,则CB
也是重言式。
等值置换规则RP在逻辑推理和证明中非常有用,它允许我们在保持等值的前提下,对公式进行变换和简化。通过应用这一规则,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证明其他逻辑性质和定理,从而在逻辑学和相关领域中推进我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