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

“冯至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文学家鲁迅评) [1]
“冯至先生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更是中国德语文学翻译与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光明日报》评) [1]
“冯至在杜甫研究及德语文学研究翻译领域卓有建树,并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外国文学出版作出了巨大贡献。”(人民文学出版社评) [2]
“冯至是德语文学、特别是歌德研究在中国的开拓者和引路人,不论是在新诗发展史上,还是在德语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史上,他都是开拓者和先行者,可是他在青年人面前从不以大家、权威自居,对于晚辈或后学一律平等相待;和人们讨论任何学术问题,他总是先倾听别人的意见,然后以商量的口吻说出自己的意见。这里既有他对己的谦虚,又有他对人的诚恳。这种谦虚而诚恳的态度,在为人方面固然代表了一种高尚的风格,从治学方面来看,它更是一位真正的学者认识到学无止境之后所必然采取的一种积极态度。”(诗人、翻译家、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绿原评) [2]
“他(冯至)学贯中西,治学严谨,其著作《杜甫传》《论歌德》在中国的学术史上均具有开创意义。他对中国外国文学学科的发展和整体规划做出了贡献。”(中国现代文学馆评) [6]

冯至(1905年9月17日—1993年2月22日),出生于河北涿州,原名冯承植,字君培 [6]。中共党员,文学家、诗人、翻译家、教育家 [3],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3] [11]。
其主要作品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等;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等;小说《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伍子胥》等;传记《杜甫传》;译著《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4] [8]
冯至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任教于哈尔滨第一中学;1928年,任教于北京孔德学校,另任北京大学德文系助教;1930年,赴德国留学深造;1935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教于同济大学;1937年,随同济大学内迁;1939年,任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1946年7月,任教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1949年7月,出席第一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代表大会;1950年,访问苏联及东欧各国;1951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1980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3年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3]

发表新评论
已有 2 条评论
  1. root
    root本文作者
    回复

    https://www.kindle8.net/

  2. root
    root本文作者
    回复

    https://www.scrib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