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 诗第十二

<p>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教李延年作协律都尉,负责整理那些歌辞和谱子,以备传习唱奏。当时乐府里养着各地的乐工好几百人,大约便是演奏这些乐歌的。歌谣采来以后,他们先审查一下。没有谱子的,便给制谱;有谱子的,也得看看合式不合式,不合式的地方,便给改动一些。这就是“协律”的工作。歌谣的“本辞”合乐时,有的保存原来的样子,有的删节,有的加进些复沓的甚至不相干的章句。“协律”以乐为主,只要合调;歌辞通不通,他们是不大在乎的。他们有时还在歌辞里夹进些泛声;“辞”写大字,“声”写小字。但流传久了,声辞混杂起来,后世便不容易看懂了。这种种乐歌,后来称为“乐府诗”,简称就叫“乐府”。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和不合乐的歌谣,以及模拟之作,成为一书,题作《乐府诗集》;他所谓“乐府诗”,范围是很广的。就中汉乐府,沈约《宋书·乐志》特称为“古辞”。</p>
<p>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这种新调子有两种:“楚声”和“新声”。屈原的辞可为楚声的代表。汉高祖是楚人,喜欢楚声;楚声比雅乐好听。一般人不用说也是喜欢楚声的。楚声便成了风气。武帝时乐府所采的歌谣,楚以外虽然还有代、赵、秦各地的,但声调也许差不很多。那时却又输入了新声;新声出于西域和北狄的军歌。李延年多采取这种调子唱奏歌谣,从此大行,楚声便让压下去了。楚声的句调比较雅乐参差得多,新声的更比楚声参差得多。可是楚声里也有整齐的五言,楚调曲里各篇更全然如此,像著名的《白头吟》、《梁甫吟》、《怨歌行》都是的[1]。这就是五言诗的源头。</p>
<p>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历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部分。此外便是男女相思和离别之作,格言式的教训,人生的慨叹等等。这些都是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用一般人所喜欢的调子,歌咏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自然可以风靡一世。哀帝即位,却以为这些都是不正经的乐歌,他废了乐府,裁了多一半乐工——共四百四十一人,——大概都是唱奏各地乐歌的。当时颇想恢复雅乐,但没人懂得,只好罢了。不过一般人还是爱好那些乐歌。这风气直到汉末不变。东汉时候,这些乐歌已经普遍化,文人仿作的渐多;就中也有仿作整齐的五言的,像班固《咏史》。但这种五言的拟作极少;而班固那一首也未成熟,钟嵘在《诗品序》里评为“质木无文”,是不错的。直到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试验这五言体的便多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p>
<p>旧传最早的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和苏武、李陵诗;说“十九首”里有七首是枚乘作的,和苏、李诗都出现于汉武帝时代。但据近来的研究,这十九首古诗实在都是汉末的作品;苏、李诗虽题了苏、李的名字,却不合于他们的事迹,从风格上看,大约也和“十九首”出现在差不多的时候。这十九首古诗并非一人之作,也非一时之作,但都模拟言情的乐府。歌咏的多是相思离别,以及人生无常、当及时行乐的意思;也有对于邪臣当道、贤人放逐、朋友富贵相忘、知音难得等事的慨叹。这些都算是普遍的题材;但后一类是所谓“失志”之作,自然兼受了《楚辞》的影响。钟嵘评古诗,“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因为所咏的几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说的,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的,而又能够那样平平说出,曲曲说出,所以是好。“十九首”只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不在字面上用工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合于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2]。到唐为止,这是五言诗的标准。</p>
<p>汉献帝建安年间(西元一九六—二一九),文学极盛,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两兄弟是文坛的主持人;而曹植更是个大诗家。这时乐府声调已多失传,他们却用乐府旧题,改作新词;曹丕、曹植兄弟尤其努力在五言体上。他们一班人也作独立的五言诗。叙游宴,述恩荣,开后来应酬一派。但只求明白诚恳,还是歌谣本色。就中曹植在曹丕作了皇帝之后,颇受猜忌,忧患的情感,时时流露在他的作品里。诗中有了“我”,所以独成大家。这时候五言作者既多,开始有了工拙的评论;曹丕说刘桢“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3],便是例子。但真正奠定了五言诗的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他是第一个用全力作五言诗的人。</p>
<p>阮籍是老、庄和屈原的信徒。他生在魏、晋交替的时代,眼见司马氏三代专权,欺负曹家,压迫名士,一肚皮牢骚只得发泄在酒和诗里。他作了《咏怀诗》八十多首,述神话,引史事,叙艳情,托于鸟兽草木之名,主旨不外说富贵不能常保,祸患随时可至,年岁有限,一般人钻在利禄的圈子里,不知放怀远大,真是可怜之极。他的诗充满了这种悲悯的情感,“忧思独伤心”[4]一句可以表见。这里《楚辞》的影响很大;钟嵘说他“源出于《小雅》”,似乎是皮相之谈。本来五言诗自始就脱不了《楚辞》的影响,不过他尤其如此。他还没有用心琢句;但语既浑括,譬喻又多,旨趣更往往难详。这许是当时的不得已,却因此增加了五言诗文人化的程度。他是这样扩大了诗的范围,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p>
<p>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就中左思的《咏史》诗,郭璞的《游仙诗》,也取法《楚辞》,借古人及神仙抒写自己的怀抱,为后世所宗。郭璞是东晋初的人。跟着就流行了一派玄言诗。孙绰、许询是领袖。他们作诗,只是融化老、庄的文句,抽象说理,所以钟嵘说像“道德论”[5]。这种诗千篇一律,没有“我”;《兰亭集诗》各人所作四言、五言各一首,都是一个味儿,正是好例。但在这种影响下,却孕育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个大诗人。陶渊明,浔阳柴桑人,作了几回小官,觉得作官不自由,终于回到田园,躬耕自活。他也是老、庄的信徒,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他的躬耕免祸的哲学也许不是新的,可都是他从现实生活里体验得来的,与口头的玄理不同,所以亲切有味。诗也不妨说理,但须有理趣,他的诗能够作到这一步。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这违反了当时的趋势,所以《诗品》只将他放在中品里。但他后来确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6]。</p>
<p>谢灵运,宋时作到临川太守。他是有政治野心的,可是不得志。他不但是老、庄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他最爱游山玩水,常常领了一群人到处探奇访胜;他的自然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教他沈溺在山水的清幽里。他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他用排偶,用典故,却能创造新鲜的句子;不过描写有时不免太繁重罢了。他在赏玩山水的时候,也常悟到一些隐遁的、超旷的人生哲理;但写到诗里,不能和那精巧的描写打成一片,像硬装进去似的。这便不如陶渊明的理趣足,但比那些“道德论”自然高妙得多。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陶是写意,谢是工笔。谢诗从制题到造句,无一不是工笔。他开了后世诗人着意描写的路子;他所以成为大家,一半也在这里。</p>
<p>齐武帝永明年间(西元四八三—四九三),“声律说”大盛。四声的分别,平仄的性质,双声叠韵的作用,都有人指出,让诗文作家注意。从前只着重句末的韵,这时更着重句中的“和”;“和”就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从此诗文都力求谐调,远于语言的自然。这时的诗,一面讲究用典,一面讲究声律,不免侧重技巧的毛病。到了梁简文帝,又加新变,专咏艳情,称为“宫体”,诗的境界更狭窄了。这种形式与题材的新变,一直影响到唐初的诗。这时候七言的乐歌渐渐发展。汉、魏文士仿作乐府,已经有七言的,但只零星偶见,后来舞曲里常有七言之作。到了宋代,鲍照有《行路难》十八首,人生的感慨颇多,和舞曲描写声容的不一样,影响唐代的李白、杜甫很大。但是梁以来七言的发展,却还跟着舞曲的路子,不跟着鲍照的路子。这些都是宫体的谐调。</p>
<p>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这些都是划时代的。初唐时候,大体上还继续着南朝的风气,辗转在艳情的圈子里。但是就在这时候,沈佺期、宋之问奠定了律诗的体制。南朝论声律,只就一联两句说;沈、宋却能看出谐调有四种句式。两联四句才是谐调的单位,可以称为周期。这单位后来写成“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谱。沈、宋在一首诗里用两个周期,就是重叠一次;这样,声调便谐和富厚,又不致单调。这就是八句的律诗。律有“声律”、“法律”两义。律诗体制短小,组织必须经济,才能发挥它的效力;“法律”便是这个意思。但沈、宋的成就只在声律上,“法律”上的进展,还等待后来的作家。</p>
<p>宫体诗渐渐有人觉得腻味了;陈子昂、李白等说这种诗颓靡浅薄,没有价值。他们不但否定了当时古体诗的题材,也否定了那些诗的形式。他们的五言古体,模拟阮籍的《咏怀》,但是失败了。一般作家却只大量的仿作七言的乐府歌行,带着多少的排偶与谐调。——当时往往就这种歌行里截取谐调的四句入乐奏唱。——可是李白更撇开了排偶和谐调,作他的七言乐府。李白,蜀人,明皇时作供奉翰林;触犯了杨贵妃,不能得志。他是个放浪不羁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他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他是藉着乐府旧题来抒写自己生活的。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7];这说明了他的人和他的诗。他的歌行增进了七言诗的价值;但他的绝句更代表着新制。绝句是五言或七言的四句,大多数是谐调。南北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谐调最多,影响了唐人;南朝乐府里也有七言四句的,但不太多。李白和别的诗家纷纷制作,大约因为当时输入的西域乐调宜于这体制,作来可供宫庭及贵人家奏唱。绝句最短小,贵含蓄,忌说尽。李白所作,自然而不觉费力,并且暗示着超远的境界;他给这新体诗立下了一个标准。</p>
<p>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作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8]。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诗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庭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9],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p>
<p>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10]。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用来写山水;杜甫却更用来表现广大的实在的人生。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他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了这体制的变化。他的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但那些描写片段生活印象的,却也不缺少暗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赏自然,晚年所作,颇有清新的刻划的句子。他又是个有谐趣的人,他的诗往往透着滑稽的风味。但这种滑稽的风味和他的严肃的态度调和得那样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至于减损他和他的诗的身分。</p>
<p>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像汉赋似的。他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沉着痛快”的诗。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11]。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当时最流传的是他们新创的谐调的七言叙事诗,所谓“长庆体”的,还有社会问题诗。</p>
<p>晚唐诗向来推李商隐、杜牧为大家。李一生辗转在党争的影响中。他和温庭筠并称;他们的诗又走回艳情一路。他们集中力量在律诗上,用典精巧,对偶整切。但李学杜、韩,器局较大;他的艳情诗有些实在是政治的譬喻,实在是感时伤事之作。所以地位在温之上。杜牧作了些小官儿,放荡不羁,而很负盛名,人家称为小杜——老杜是杜甫。他的诗词采华艳,却富有纵横气,又和温、李不同。然而都可以归为绮丽一派。这时候别的诗家也集中力量在律诗上。一些人专学张籍、贾岛的五言律,这两家都重苦吟,总捉摸着将平常的题材写得出奇,所以思深语精,别出蹊径。但是这种诗写景有时不免琐屑,写情有时不免偏僻,便觉不大方。这是僻涩一派。另一派出于元、白,作诗如说话,嬉笑怒骂,兼而有之,又时时杂用俗语。这是粗豪一派[12]。这些其实都是杜甫的鳞爪,也都是宋诗的先驱;绮丽一派只影响宋初的诗,僻涩、粗豪两派却影响了宋一代的诗。</p>
<p>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真成了诗玩意儿。王禹偁独学杜甫,开了新风气。欧阳修、梅尧臣接着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诗的散文化。欧阳修曾遭贬谪;他是古文家。梅尧臣一生不得志。欧诗虽学韩,却平易疏畅,没有奇险的地方。梅诗幽深淡远,欧评他“譬如妖韶女,老自有馀态”,“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13]。宋诗散文化,到苏轼而极。他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因为攻击王安石的新法,一辈子升沉在党争中。他将禅理大量的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境界。他的诗气象洪阔,铺叙宛转,又长于譬喻,真到用笔如舌的地步;但不免“掉书袋”的毛病。他门下出了一个黄庭坚,是第一个有意的讲究诗的技巧的人。他是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也因党争的影响,屡遭贬谪,终于死在贬所。他作诗着重锻炼,着重句律;句律就是篇章字句的组织与变化。他开了江西诗派。</p>
<p>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说他“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他不但讲究句律,并且讲究运用经史以至奇书异闻,来增富他的诗。这些都是杜甫传统的发扬光大。王安石已经提倡杜诗,但到黄庭坚,这风气才昌盛。黄还是继续将诗散文化,但组织得更经济些;他还是在创造那阔大的气象,但要使它更富厚些。他所求的是新变。他研究历代诗的利病,将作诗的规矩得失,指示给后学,教他们知道路子,自己去创造,展到变化不测的地步。所以能够独开一派。他不但创新,还主张点化陈腐以为新;创新需要大才,点化陈腐,中才都可勉力作去。他不但能够“以故为新”,并且能够“以俗为雅”。其实宋诗都可以说是如此,不过他开始有意的运用这两个原则罢了。他的成就尤其在七言律上;组织固然更精密,音调也谐中有拗,使每个字都斩绝的站在纸面上,不至于随口滑过去。</p>
<p>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杨万里为人有气节;他的诗常常变格调。写景最工;新鲜活泼的譬喻,层见叠出,而且不碎不僻,能从大处下手。写人的情意,也能铺叙纤悉,曲尽其妙;所谓“笔端有口,句中有眼”[14]。他作诗只是自然流出,可是一句一转,一转一意;所以只觉得熟,不觉得滑。不过就全诗而论,范围究竟狭窄些。范成大是个达官。他是个自然诗人,清新中兼有拗峭。陆游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吴之振《宋诗钞》说他学杜而能得杜的心。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沈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他作诗也重真率,轻“藻绘”,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15]。他活到八十五岁,诗有万首;最熟于诗律,七言律尤为擅长。——宋人的七言律实在比唐人进步。</p>
<p>向来论诗的对于唐以前的五言古诗,大概推尊,以为是诗的正宗;唐以后的五言古诗,却说是变格,价值差些,可还是诗。诗以“吟咏情性”[16],该是“温柔敦厚”的。按这个界说,齐、梁、陈、隋的五言古诗其实也不够格,因为题材太小,声调太软,算不得“敦厚”。七言歌行及近体成立于唐代,却只能以唐代为正宗。宋诗议论多,又一味刻划,多用俗语,拗折声调。他们说这只是押韵的文,不是诗。但是推尊宋诗的却以为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变是创新,是增扩,也就是进步。若不容许变,那就只有模拟,甚至只有钞袭;那种“优孟衣冠”,甚至土偶木人,又有什么意义可言!即如模拟所谓盛唐诗的,末流往往只剩了空廓的架格和浮滑的声调;要是再不变,诗道岂不真穷了?所以诗的界说应该随时扩展;“吟咏情性”、“温柔敦厚”诸语,也当因历代的诗辞而调整原语的意义。诗毕竟是诗,无论如何的扩展与调整,总不会与文混合为一的。诗体正变说起于宋代,唐、宋分界说起于明代;其实,历代诗各有胜场,也各有短处,只要知道新、变,便是进步,这些争论是都不成问题的。</p>

发表新评论
已有 3 条评论
  1. root
    root本文作者
    回复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思维导图一、汉乐府1. 起源与组织汉武帝设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与乐谱李延年任协律都尉,负责整理歌辞与谱子养数百乐工演奏乐歌2. 工作内容审查歌谣制作或修改乐谱"协律"工作:以乐为主,保证合调在歌辞中加入泛声3. 声调特点区别于"雅乐"的三百篇两种新调子:楚声和新声楚声:代表作为屈原辞新声:来自西域和北狄军歌4. 内容特点以叙事为主社会故事和风俗题材最多历史及游仙故事男女相思与离别格言式教训与人生慨叹二、五言诗的起源与发展1. 早期五言诗起源于乐府中整齐的五言最早成熟作品:《古诗十九首》(汉末作品)《十九首》特点:多咏相思离别人生无常、及时行乐平平说出,曲曲说出"温柔敦厚"的诗教2. 建安时期(196-219年)曹操父子引领文坛以乐府旧题,改作新词着力发展五言体明白诚恳,保持歌谣本色曹植:情感流露,"诗中有我"3. 阮籍的贡献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咏怀诗》八十余首托物言志,抒发牢骚浑括、多譬喻,旨趣难详正式确立抒情的五言诗三、晋代诗歌发展1. 诗风特点排偶化、典故化左思《咏史》、郭璞《游仙诗》借古抒怀2. 玄言诗孙绰、许询为代表融化老庄文句,抽象说理《兰亭集诗》为代表作3. 陶渊明田园诗人,躬耕自活首创田园题材明白诚恳,不排不典散文化的诗风"隐逸诗人之宗"4. 谢灵运山水诗人,热爱游山玩水首创全力刻划山水的诗首创全力雕琢字句的诗用排偶、典故,创造新鲜句子"工笔"诗风四、齐梁至初唐的诗歌发展1. 声律说的兴起(483-493年)四声分别与平仄性质被发现双声叠韵作用被重视诗文追求谐调2. 宫体诗梁简文帝引领专咏艳情诗的境界狭窄化3. 七言诗的发展鲍照《行路难》开创抒发人生感慨的七言诗梁以来七言诗多跟随舞曲路线五、唐代诗歌革新1. 律诗与绝句的确立沈佺期、宋之问奠定律诗体制确立四句为谐调单位(周期)八句律诗:两个周期的重叠绝句:五言或七言四句,多为谐调2. 李白的贡献反对宫体诗的颓靡浅薄七言乐府多样化抒写自己生活,任自然绝句自然而含蓄,暗示超远境界3. 杜甫的成就继往开来的诗人扩大诗的领域:抒写大时代描写民间痛苦关注社会问题诗的新变化:历史化和散文化创造新语言七言古诗正式成立变革五言古诗格调开创"沉着痛快"一派律诗贡献:组织精密题材广泛表现广大实在的人生4. 中晚唐诗派韩愈:进一步散文化,造奇喻,押险韵元稹、白居易:写实表现人生诗要"上补察时政,下泄导人情"创"长庆体"和社会问题诗李商隐、杜牧:绮丽一派专注律诗用典精巧,对偶整切张籍、贾岛:僻涩一派重苦吟思深语精,别出蹊径粗豪一派:出于元白作诗如说话杂用俗语六、宋代诗歌发展1. 宋初诗风王禹偁:学杜甫,开新风气欧阳修、梅尧臣:发现韩愈开始宋诗散文化欧诗平易疏畅梅诗幽深淡远2. 苏轼与黄庭坚苏轼:宋诗散文化的极致将禅理大量放进诗气象洪阔,铺叙宛转长于譬喻黄庭坚:江西诗派创始人首个有意讲究诗的技巧着重锻炼和句律主张"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成就尤在七言律3. 南宋三大诗家杨万里:善于变格调写景工于新鲜活泼的譬喻"笔端有口,句中有眼"范成大:自然诗人清新中兼有拗峭陆游:爱君爱国的诗人学杜得杜心重真率,轻"藻绘"七言律尤为擅长4. 诗歌正变之争唐、宋诗之分界宋诗特点:议论多,刻划细,用俗语,拗折声调争论焦点:诗的界定与变革各代诗歌各有胜场,知道新、变即是进步

  2. root
    root本文作者
    回复

    汉至宋诗歌发展思维导图一、汉代乐府与五言诗的起源1. 汉武帝设立乐府采集各地歌谣(代、赵、秦、楚)任命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整理歌辞与乐谱乐府歌谣整理过程:制定或修改乐谱加入复沓章句加入泛声(辞写大字,声写小字)歌辞与声调混杂,后人难以辨识流传作品称为“乐府诗”2. 《乐府诗集》的整理北宋郭茂倩所编收录汉至历代合乐与不合乐歌谣3. 汉乐府的声调类型楚声:源自屈原,楚人喜爱,五言整齐新声:西域、北狄军歌,句调更参差4. 汉乐府题材与影响题材:社会风俗、历史、游仙、男女相思、人生感叹汉哀帝废除乐府,裁撤乐工东汉:乐府普及,文人仿作增加出现五言诗的雏形:《白头吟》《怨歌行》二、五言诗的成熟与《古诗十九首》1. 《古诗十九首》汉末作品,非一人所作内容:相思离别、人生无常、知音难得风格:自然达意、温柔敦厚被视为五言诗典范三、建安文学与曹氏父子1. 曹操、曹丕、曹植使用乐府旧题写新词强调五言体发展开启抒情五言诗传统曹植作品融入个人情感2. 阮籍的《咏怀诗》魏晋交替时期主题:人生无常、政治压迫风格:神话、譬喻、抽象影响:抒情五言诗正式成立四、晋代诗风与陶谢之风1. 晋代诗风演变排偶化、典故化发展玄言诗流行(孙绰、许询)2. 陶渊明描写田园生活,诗风自然平易反对玄理空谈,写意为主3.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工笔描写精于典故、排偶,追求新鲜句子五、南朝永明体与七言发展1. 永明体(齐武帝时期)声律说盛行(四声、平仄、双声叠韵)讲究句内声调谐和2. 宫体诗梁简文帝倡导,专咏艳情题材狭窄,风格华靡3. 七言诗的发展舞曲中七言出现鲍照《行路难》为七言发展开先河六、唐代诗歌革新与繁荣1. 初唐风气延续南朝艳情传统沈佺期、宋之问:确立律诗体制2. 盛唐革新陈子昂、李白:批判宫体诗李白:七言乐府歌行发展自然奔放,题材广泛绝句代表新体诗3. 杜甫:诗史的奠定者现实主义,强调社会责任诗的历史化与散文化格律诗的极致发展题材广泛,风格“沉着痛快”4. 中唐现实主义元稹、白居易:强调讽谕,主张诗为“补察时政”5. 晚唐风格分化绮丽派:李商隐、杜牧,律诗精美,典故丰富僻涩派:张籍、贾岛,重苦吟、辞艺精致粗豪派:元、白之后,通俗自然,杂用俗语七、宋代诗歌的变革与创新1. 初期:学李商隐,诗风浮华王禹偁独尊杜甫,开新风气2. 宋诗散文化的发展欧阳修、梅尧臣:古文运动,诗风平易幽远3. 苏轼:诗境的扩展者融合禅理,气象宏大,语言自然“掉书袋”倾向明显4. 黄庭坚:江西诗派创始人强调句律与技巧,讲求新变主张“以故为新”“以俗为雅”七言律诗成就突出5. 南宋三大家杨万里:写景工致,句中有眼范成大:清新自然,拗峭兼备陆游:忠君爱国,诗风多样七言律尤为擅长八、诗歌价值与变革之争1. 唐前五言古诗为正宗温柔敦厚,吟咏情性2. 宋诗变格争议内容现实,风格散文化创新即进步,应随时代扩展诗的界说

  3. root
    root本文作者
    回复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思维导图一、汉乐府的起源与发展1. 汉武帝设立乐府​​采集范围​​:代、赵、秦、楚歌谣乐谱​​核心人物​​:李延年(协律都尉):制谱/改谱,重音乐轻文辞乐工规模:数百人演奏2. 乐府诗特点​​声调演变​​:楚声(屈原为代表)→ 新声(西域/北狄军歌)​​题材分布​​:社会风俗(60%)历史游仙男女相思人生慨叹​​形式创新​​:五言诗源头(《白头吟》等楚调曲)3. 后续发展哀帝废乐府(裁441人)东汉文人仿作渐多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历代作品二、五言诗的演进1. 早期发展​​《古诗十九首》​​:时代:汉末题材:言情为主艺术特点:自然达意,温柔敦厚(钟嵘评"一字千金")2. 建安时期​​三曹创作​​:曹操、曹丕、曹植用乐府旧题创新词曹植突破:首个在诗中突出"我"的诗人3. 关键人物诗人贡献代表作品阮籍首专攻五言诗《咏怀诗》80首陶渊明田园诗开创者,散文化风格《归园田居》谢灵运山水诗鼻祖,工笔描写《登池上楼》三、唐代诗歌革新1. 格律形成​​沈佺期、宋之问​​:确立律诗四句式周期近体(律诗/绝句)与古体分野2. 代表诗人李白乐府诗拓展七言价值绝句标准:自然含蓄(如《静夜思》)杜甫​​诗史化​​:《三吏》《三别》写实​​风格创新​​:"沉着痛快"派语言散文化3. 中晚唐流派流派特点代表诗人元白诗派讽喻社会白居易李商隐律诗用典,政治隐喻《锦瑟》杜牧绮丽中见纵横气《泊秦淮》四、宋诗特色与流变1. 发展脉络北宋初期:学李商隐 → 王禹偁转学杜甫欧阳修/梅尧臣:开创散文化苏轼:禅理入诗,气象洪阔黄庭坚:江西诗派,讲究句律2. 南宋三家对比诗人风格突破点杨万里"诚斋体"活法诗自然流转,一句一意范成大清新中带拗峭田园诗新境界陆游爱国诗/闲适诗并存万首诗作,精于七律五、诗体正变理论争议焦点​​传统派​​:尊唐前五言为正宗​​革新派​​:主张"穷则变,变则通"核心观点诗界应随时代扩展历代诗各有胜场(例:唐重气象,宋重理趣)创新变化即是进步​​注​​:建议用思维导图工具实现以下效果:时间轴标注关键节点不同流派用颜色区分代表作品单独分支展开艺术特点使用图标标记(🌿=自然/⚒️=雕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