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意识(思维)
如:中文听写核心意识:记忆和联想,文化探究
中文书法的核心意识:审美,结构(类比人体、房屋,人际关系 )
2、核心技能
中文听写核心技能:记忆和联想能力、图像能力
中文书法的核心技能:多样化文字部件
3、核心过程(习惯化)
中文听写核心过程:艾宾浩斯、难点上墙
中文书法的核心过程:读帖、练笔画和关键字“永”等、每日一词(力求每写一遍都不同,满意后重复巩固)
https://mp.weixin.qq.com/s/TzNSh3Z9eid7Gh3QW8tABA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简介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还应包括正确价值观念)
名词解释
1.素质:先天的禀赋(天性)。
2.素养:后天的产物(习性)。
3.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道德人生)的基石。
4.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智慧人生)的基石。
5.必备品格:指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
6.关键能力:阅读能力(信息输入)、思考能力(信息加工)、表达能力(信息输出)。其中,阅读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学习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其基本内涵如下。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4.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5.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6.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7.乐学善学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8.勤于反思 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9.信息意识 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自主发展-健康生活
10.珍爱生命 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11.健全人格 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12.自我管理 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
13.社会责任 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14.国家认同 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15.国际理解 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16.劳动意识 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17.问题解决 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18.技术运用 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和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学科及其教学对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独特作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提炼的15个学科核心素养如下表:
学科
核心素养
语文
4个: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数学
6个: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外语
4个: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物理
4个: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化学
5个: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生物
4个: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政治
4个: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历史
5个: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地理
4个:人地协调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体育与健康
3个: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音乐
4个:自主音乐需要、实践能力、情感体验、文化理解
美术
5个: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艺术
3个:感知能力、审美情趣、创意表达
信息技术
4个: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学化信息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通用技术
5个: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
从教学大纲时的“双基”到2001年课程目标时的“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发展过程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主要是从学科视角来刻画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素养是内在的,是从人的视角来界定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东西。其实,三维目标用一句话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显然,三维目标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教学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目前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有知识,没能力,缺素养。教师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时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使学科教学过程成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