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由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
清明节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一是指节日。
        它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或前后一天),现在已经列入国家法定的假日了。由于我国阴历的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的反映了一年四季的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我国劳动人民都用它来安排农业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时节,麦长三节”等农业谚语。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一个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时令顺序、物候变化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某种纪念意义和风俗活动。
        清明节原来是古代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又变成了一个祭拜先人的节日,这与“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而寒食节的由来又有一段凄婉悲壮的真实故事。
  春秋战国时代,晋国君主晋献公非常宠爱他的妃子骊姬,想把王位传给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得自杀了。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逃走,在外面落难飘零了十九年,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各种屈辱。原来跟着重耳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的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追随他不离左右。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他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称帝后,对那些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抱不平。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惭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下人去了几趟,介子推就是不来。介子推是有名的义士和孝子,他携母隐居在山西绵山不肯出仕,晋文公便御驾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里的时候,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知他要来,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的大山里(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的绵山)。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必背母而出。晋文公于是下令点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终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母子俩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万分懊悔和痛苦,跪伏对着尸体哭拜一场,然后安葬了遗体。为了纪念这位忠臣和孝子,他下令将绵山改称介山,将定阳县改名介休县,将放火焚山的4月4日这一天定为每年的“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一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以纪念介子推。
       传说晋文公见到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临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怀念介子推,从此,古人将尊贵的朋友称为“足下”。(注:我认为这首诗并非介子推之作,是后人托附所写。)
  第二年,晋文公率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折了一些枝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因清明与寒食节连在一起,以后清明扫墓成为民间的风俗,清明也就成了节日了。
        从此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晋国非常强大。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他们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一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他们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介子推的灵魂,把这东西叫做“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以上这段史实,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四年《史记·晋世家》、西汉刘向《新序·节士篇》、《后汉书·周举传》等。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他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形成清明扫墓了。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繁荣热闹的景象。
清明的古碑,写着民族的文化;清明的青塚,记着华裔的传统;清明的细雨,淌着亲人的思念;清明的春风,送来新的四季。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之后,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中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上巳节“上巳春嬉”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到了明清以后,上巳节退出了节日系统,寒食节也已基本消亡。春季只剩一个清明节。
与其他传统大节不一样,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清明从节气上正排在春分之后,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有助于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驱散积郁寒气和抑郁心情,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明节是几乎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也就具有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
到了今天,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蹴鞠
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雕画鸡蛋
依《荆楚岁时记》注中所记,古时富势人家,讲究的吃食是画有图形的鸡蛋。隋代还有在鸡蛋上染上蓝红等颜色,仍像雕刻的一样,辗转相送,也有放在菜盘和祭器里的。
又引《管子》之说,雕刻鸡蛋然后染上颜色,是为了开发积藏,扩散万物。而张衡《南都赋》则把春天的鸡蛋列为滋补品。唐代仍保持镂鸡子风俗,《景龙小馆记》说:“寒食,赐镂鸡子。”诗人骆宾王有《镂鸡子》诗传世。
隋代《玉烛宝典》说,斗鸡卵的游戏,特别盛行于城市里。《荆楚岁时记》注引董仲舒看法,认为鸡蛋类似人的心脏,因此斗卵就是斗心、斗智等。(有点像西方复活节的彩蛋)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踏青
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
清明节由来.docx

发表新评论